整个大周都被拖进了战争的泥沼。所有的物资和银钱都源源不断流入了大战的无底洞……

    开战的第四个月,朱永昊中了埋伏,若不是一众死士相护,连包围圈都出不来。好不容易返回大营后,他将大军暂时交到了朱永霖手上。

    朱永霖拍胸保证一定拼尽力阻挡鞑军,毁灭鞑军。朱永昊伤重,急急回朝,抵京抢救了半年,最终一命呜呼。

    荣华成了太后,荣安成了太妃,新皇登基。

    但新皇年纪小,权力暂被架空,一切政务由内阁处理,太后过目。

    而北地又是经过半年战乱,周军不但负多胜少,死伤无数,朱永霖还屡屡被敌军打得四处逃窜,战线越来越往南,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笑话。

    燕安地生灵涂炭,民不聊生。内地也因为多年战事未平,税收越发严苛,物资匮乏而引起物价上涨,民怨也随之越积越重。

    多少人这才开始想念燕安王,想到曾数百年如一日平稳的燕安地,想到有燕安地挡着鞑军从来难以逾越的战线,想到燕安王临死前那番慷慨的言辞。一时间,对朝廷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。

    朱永霖终于扛不住了,一连派了七拨人回京要求议和。荣华和廖家也表示支持。

    朝廷最终决定停战。然而此刻不想停的却是鞑子。经过这两年,当日燕安王打下的疆土早已被鞑子回收,还更近了一步。想要停战,他们自然要拿够好处。于是鞑子开出了一系列过分打脸的条件。

    虞博鸿愤慨至极,再次要求带兵出征。这一次,却是荣华阻止了他。

    “内忧外患,爹在,京城才能稳固。”他若走了,她,小皇帝,廖家谁来守?他们又能放心谁来守?

    于是,协议签订。

    笑话一般,泱泱大国竟是每年要赔款给一帮喂不饱的鞑子。多少文人恨恨,多少将士不平。然而受苦的,还是百姓。多少人不堪重负,直接导致了盗匪猖獗,难民流民数量急剧扩大。

    往年水患干旱灾病发生时,朝廷还有充足余粮和钱银去赈灾,然那几年,国库空虚,实在做不到了。

    记得最严重的那段时间,一石普通粮也从平常的五百七百文涨到了近十两银。饭,是完吃不起了。

    更糟的是,燕安王的下场历历在目,大周其余三大塞王都是吓坏了。

    那几年,谁也不敢闲着,纷纷在暗中扩兵,悄悄屯粮,磨刀霍霍,以防某日会落得与燕安王一样下场……

    于是,荣华的那几年并不好过。

    虽然她依旧锦衣玉食,努力无视乱象,可朝堂上的压力还是一波波袭来。此外,不甘被架空的新皇也一直忿忿不平。荣安则一直努力照顾着这两个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人。

    新皇几次私下冲她发脾气,责怪荣华和先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