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幽鬼神茫昧然。(3/6)
但当巷子里的寒风停息后,衍空和尚紧绷的皮肉还是挤出几分笑意。
“有趣,很久没碰到这么有趣的事情了。”
这不是商量的问题,也是一个信任的问题。黑暗树林中出没的人,注定既是猎手也是猎物,脆弱如薄纸的除了信任,还可以是性命。
因此衍空和尚十分好奇对方为什么就如此笃定,说出的话不但能够让人信服,还能使他同意罢手言和。
双方的杀气如潮水般退去,只留下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。
“我们白莲教来到福州,是为了幽冥巷中的那本无字天书。”
鬼面人雌雄莫辨的声音直言不讳,“那本书出自前宋髑髅太守。他在久死还阳之后能通幽冥之事,以原本有音无字、沟通阴魂的殄文写就,上面千变万化无所不包,藏有我教遗失已久的典籍……”
衍空和尚双眼微眯,冷声说道。
“因此你是想说自己找的是无字天书,不是我找的摩尼宝珠?”
他的言外之意不言而喻,这个说法凭空无据,衍空和尚是决计不会相信有这么一本闻所未闻的“无字天书”的。
鬼面人淡淡说道,“阁下不相信?那你知不知道,你身边这座宅子横亘在塔巷、吉庇巷之间,其中有南宋夫子郑性之曾经的书堂。”
“《南村辍耕录》有载:‘性之素以私怨滥杀,所居清风堂下有卧尸影,阴晦则现,涴濯不去。’这个故事牵强附会,克那清风堂外死尸之影确有其事,实则就是无字天书中的一一鳞半爪呀……”
“郑性之曾在贫贱时居此陋巷,掘地得髑髅太守留下的一块残碑,逐渐能通鬼神、知微渺,习读殄文时以清水沾地描画,才变成了这处阴晦则现,涴濯不去的尸影。”
衍空和尚哈哈大笑。
“字影再怎么扭曲,如何能成尸影?你这解释太过牵强,就算偶有灵异,又能说明什么!”
鬼面人淡淡说道:“殄文足以炼虬成仙,自然不能以常文俗字度之。如果你还不相信,那在前朝嘉靖间也有记录,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前来搜查,从幽冥巷找到了两幅怪图,乃是武当张三丰真人在一百二十岁时刺血书就的经文随后号为‘张三丰血经’敬献至大内,此事天下皆知……”
“那两份血书经文上的内容,也是张三丰真人以高深莫测修为,强悟幽冥殄文写就,据传破解了生死幽冥、长生不死的要妙。这你总该相信了吧?”
衍空和尚的表情慢慢凝重了起来。
这世上最了解你的不是朋友,往往是你的敌人。
武当作为少林立派千年以来,唯一不变的大敌,曾经寄身少林寺的衍空和尚自然对这位陆地仙人的事迹了如指掌,不管是他早年放荡形骸的癫狂行径,还是他晚年隐晦不明的仙逝传闻。
刺血写经是一种通行于佛道的大德行径,《普贤行愿品》就曾记载,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剥皮为纸,刺血为墨,析骨为笔,书写经典,积如须弥。据说血经不但能恢弘誓愿,还能显化出真经要诀中密而不宣的义谛。
“有趣,很久没碰到这么有趣的事情了。”
这不是商量的问题,也是一个信任的问题。黑暗树林中出没的人,注定既是猎手也是猎物,脆弱如薄纸的除了信任,还可以是性命。
因此衍空和尚十分好奇对方为什么就如此笃定,说出的话不但能够让人信服,还能使他同意罢手言和。
双方的杀气如潮水般退去,只留下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。
“我们白莲教来到福州,是为了幽冥巷中的那本无字天书。”
鬼面人雌雄莫辨的声音直言不讳,“那本书出自前宋髑髅太守。他在久死还阳之后能通幽冥之事,以原本有音无字、沟通阴魂的殄文写就,上面千变万化无所不包,藏有我教遗失已久的典籍……”
衍空和尚双眼微眯,冷声说道。
“因此你是想说自己找的是无字天书,不是我找的摩尼宝珠?”
他的言外之意不言而喻,这个说法凭空无据,衍空和尚是决计不会相信有这么一本闻所未闻的“无字天书”的。
鬼面人淡淡说道,“阁下不相信?那你知不知道,你身边这座宅子横亘在塔巷、吉庇巷之间,其中有南宋夫子郑性之曾经的书堂。”
“《南村辍耕录》有载:‘性之素以私怨滥杀,所居清风堂下有卧尸影,阴晦则现,涴濯不去。’这个故事牵强附会,克那清风堂外死尸之影确有其事,实则就是无字天书中的一一鳞半爪呀……”
“郑性之曾在贫贱时居此陋巷,掘地得髑髅太守留下的一块残碑,逐渐能通鬼神、知微渺,习读殄文时以清水沾地描画,才变成了这处阴晦则现,涴濯不去的尸影。”
衍空和尚哈哈大笑。
“字影再怎么扭曲,如何能成尸影?你这解释太过牵强,就算偶有灵异,又能说明什么!”
鬼面人淡淡说道:“殄文足以炼虬成仙,自然不能以常文俗字度之。如果你还不相信,那在前朝嘉靖间也有记录,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前来搜查,从幽冥巷找到了两幅怪图,乃是武当张三丰真人在一百二十岁时刺血书就的经文随后号为‘张三丰血经’敬献至大内,此事天下皆知……”
“那两份血书经文上的内容,也是张三丰真人以高深莫测修为,强悟幽冥殄文写就,据传破解了生死幽冥、长生不死的要妙。这你总该相信了吧?”
衍空和尚的表情慢慢凝重了起来。
这世上最了解你的不是朋友,往往是你的敌人。
武当作为少林立派千年以来,唯一不变的大敌,曾经寄身少林寺的衍空和尚自然对这位陆地仙人的事迹了如指掌,不管是他早年放荡形骸的癫狂行径,还是他晚年隐晦不明的仙逝传闻。
刺血写经是一种通行于佛道的大德行径,《普贤行愿品》就曾记载,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剥皮为纸,刺血为墨,析骨为笔,书写经典,积如须弥。据说血经不但能恢弘誓愿,还能显化出真经要诀中密而不宣的义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