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舟思考了一会,才知道这一题是出自《大学》里的【邦畿千里,维民所止。《诗》云:缗蛮黄鸟,止于丘隅。子曰:于止,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如鸟乎?】

    意思是京城及其周围,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。《诗经》又说:“‘绵蛮’叫着的黄鸟,栖息在山冈上。”圣人说:“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,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?”

    而后半句,则是在原文中的下一句。

    【《诗》云:“穆穆文王,於缉熙敬止!”为人君,止于仁;为人臣,止于敬;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父,止于慈;与国人交,止于信。】

    意思是《诗经》说:“品德高尚的文王,为人光明磊落,做事始终庄重谨慎。”做国君的,要做到仁爱;做臣子的,要做到恭敬;做子女的,要做到孝顺;做父亲的,要做到慈爱;与他人交往,要做到讲信用。

    截搭题的解题方法,首先便是要了解截搭句子的出处,然后把这些句子建立起关系,从而写出微言大义。

    沈舟把出处也给写在了草稿纸上,然后盯着这两个句子的原文思考。

    人不如鸟,鸟知道栖息在山林,而人却不知该栖息何处,说明前半句强调的是人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,不应该自行堕落。

    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,比如道德境界,或者精神境界。

    周文王光明磊落,做事善始善终,谨慎庄严,仁爱慈悲......

    沈舟眸子一亮,瞬间便找到了两个句子的联系。

    人不如鸟,可以学习周文王。

    后面的为人君,止于仁;为人臣,止于敬;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父,止于慈;与国人交,止于信,便是解题关键。

    沈舟想通之后,动笔的速度就快了。

    第二道题还未出来,他便已经把草稿誊写进了答卷中。

    入场的一个时辰后,第二道题出来了。

    第二道题也是四书题,但这一道题,各县都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沈舟望着草稿纸上的两个字,沉默了会,才拿笔沾了沾墨汁,准备下笔。

    第二道题的题目是【子曰】。

    沈舟轻呼一口气,觉得不愧是学政,出的题就是有意思。

    子曰,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