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子沿着一条河岸的马路快速行径着,车窗外,正是细雨蒙蒙,一眼看去,那落在水面的雨滴,向一道从天而落的雨帘,覆盖在我们面前,把水与陆地隔绝在速度与禁止之间。
车子走了没多久,道路离开了河岸,拐向了另一侧的山路,在这崎岖不平的山路上,我们又拐了一个弯,顺着一条盘山公路又走了十多分钟,身后的山被车辙的印记甩开。
离开公路后,车子驶向远方,那里是一片低洼的平原,只有车下这条弯曲绵延的小路,连通着远方。
车辙下的路越来越泥泞了,终于我们在一块石头前停了下来,透过玻璃窗,我们看到不远处杂乱的堆积着许多石块儿。
那些石块被雨水和泥土包裹着,看起来像是刚被泥石流从山上冲下来似的。
绕过挡在前面的石块儿,我们发现这是一条凹谷,两侧的山势,就像在地上留下的车辙,深嵌出这条山谷。
而那些泥泞不堪的石头,就是从两侧的高处滚落到这里,才挡住了我们的去路。
送到这里,司机董书辰也没办法在继续了,只好让我们在这里下车,并告诉我们,穿过这条凹谷就到了我们所说的噱口地了。
这里附近并没有关于噱口地的标志,甚至这个地名也只有当地很少的一部分人知道。
下车后,我们背上背包,就见董书辰慢慢的把车倒了回去,临走时给我们留了一些他车上带的驱虫粉,希望能帮上点忙。
付了钱后,我们开始打着伞,穿着厚厚的雨靴在这泥泞不堪的道路上行进,身边的人,因为常年都从事户外工作,对这种恶劣天气,还有长时间的徒步都没什么感觉,可我却感觉有些吃不消了,没走多久,就气喘吁吁的要停下来休息。
扶着石头,我一边招呼着大家,一边抬头向前看去,就见前方不远处,大石块变少了,多起来的则是小块儿的石头。
又向左右看去,估摸着距离,我们现在能走到这凹谷的一半儿就很不错了。
左右的石壁上,耸立着几颗半死不活的小树,散落的碎石密布在陡坡之间。
一边观察地形,我一边在心里猜测着四下的位置,这条凹谷大概半公里长,因为多石,还有雨天的缘故,走起来才显的很费劲。
爬上附近一块较大的石头,我向谷内眺望,只见周围奇石满目,一眼看到谷口时,才见到几棵歪歪扭扭的野树。
目光在这里晃了一晃,当我再次收回目光时,发现他们四个聚在一起,正在摆弄着什么。
我从石头上跳了下来,撑着伞走了过去,就见东方手里拿着一个半木半金属的东西。
这东西的主体成圆盘形,圆的边缘标有36个刻度,像是一个可以走三天的钟表。
在这个木体的中心,有个金属的铁钎,铁钎的一头扎在木体上,另一头带尖,显露在外面。
沿着这根铁钎,在木体的中心还有六根指针,并以一个小形的圆环将木体和铁钎固定,并以周围磁场的变化为我们指明方向。
车子走了没多久,道路离开了河岸,拐向了另一侧的山路,在这崎岖不平的山路上,我们又拐了一个弯,顺着一条盘山公路又走了十多分钟,身后的山被车辙的印记甩开。
离开公路后,车子驶向远方,那里是一片低洼的平原,只有车下这条弯曲绵延的小路,连通着远方。
车辙下的路越来越泥泞了,终于我们在一块石头前停了下来,透过玻璃窗,我们看到不远处杂乱的堆积着许多石块儿。
那些石块被雨水和泥土包裹着,看起来像是刚被泥石流从山上冲下来似的。
绕过挡在前面的石块儿,我们发现这是一条凹谷,两侧的山势,就像在地上留下的车辙,深嵌出这条山谷。
而那些泥泞不堪的石头,就是从两侧的高处滚落到这里,才挡住了我们的去路。
送到这里,司机董书辰也没办法在继续了,只好让我们在这里下车,并告诉我们,穿过这条凹谷就到了我们所说的噱口地了。
这里附近并没有关于噱口地的标志,甚至这个地名也只有当地很少的一部分人知道。
下车后,我们背上背包,就见董书辰慢慢的把车倒了回去,临走时给我们留了一些他车上带的驱虫粉,希望能帮上点忙。
付了钱后,我们开始打着伞,穿着厚厚的雨靴在这泥泞不堪的道路上行进,身边的人,因为常年都从事户外工作,对这种恶劣天气,还有长时间的徒步都没什么感觉,可我却感觉有些吃不消了,没走多久,就气喘吁吁的要停下来休息。
扶着石头,我一边招呼着大家,一边抬头向前看去,就见前方不远处,大石块变少了,多起来的则是小块儿的石头。
又向左右看去,估摸着距离,我们现在能走到这凹谷的一半儿就很不错了。
左右的石壁上,耸立着几颗半死不活的小树,散落的碎石密布在陡坡之间。
一边观察地形,我一边在心里猜测着四下的位置,这条凹谷大概半公里长,因为多石,还有雨天的缘故,走起来才显的很费劲。
爬上附近一块较大的石头,我向谷内眺望,只见周围奇石满目,一眼看到谷口时,才见到几棵歪歪扭扭的野树。
目光在这里晃了一晃,当我再次收回目光时,发现他们四个聚在一起,正在摆弄着什么。
我从石头上跳了下来,撑着伞走了过去,就见东方手里拿着一个半木半金属的东西。
这东西的主体成圆盘形,圆的边缘标有36个刻度,像是一个可以走三天的钟表。
在这个木体的中心,有个金属的铁钎,铁钎的一头扎在木体上,另一头带尖,显露在外面。
沿着这根铁钎,在木体的中心还有六根指针,并以一个小形的圆环将木体和铁钎固定,并以周围磁场的变化为我们指明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