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八章 长安细作(2/3)
伏良人身后跟着两个侍婢,一个是她自母家带来的贴身侍婢董莺儿,另一个不认得,大约只是个小婢子。两人皆端着木托盘,上面不知放着什么物件儿,薄薄的,又用一层大红锦缎覆着,沾了一些雪。
伏良人打量了一番空荡荡的大殿,啧啧叹道,“哎呀,原先呀都是苏侧妃、芫美人、周美人和陶美人四个人总在一起,好的像是一个人儿似的,当真令我羡慕。虽说我们伏家在蓟州已是经营数代了,树大根深的,但到底是小地方,没得被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以为是乡巴佬,上不得台面呢。”
她明里暗里地戳点着苏采女与芫华,眼见着她们两人笑容僵在唇边,便噗嗤一下笑出声来,又道,“这突然死了两个,就好像一个张牙舞爪的人突然被砍了一条腿一样,倒令这大殿都空了,嘻嘻......真是叫人感慨呀!”
芫华扯出一丝笑,急于和周子春、青陶撇清关系,“我们自知是外来的,对燕国也是人生地不熟,没什么法子,只能时常聚在一起说说话,以免孤单。”
“谁知道她们两个不知安分守己,好好的美人不做,非要惹是生非,连我们也被蒙在鼓里,倒叫良侧妃误会了!”
“正是。”伏良人宛然一笑,状若无意地提起道,“不知苏侧妃与芫美人有没有听说,那周美人死前,只认下了桂枝汤,说那扁桃仁的事儿另有其人呢。”
苏采女与芫华对视一眼,一副惊愕之态。
苏采女奇道,“无论怎样周美人也是出身官宦人家,怎就能想出这种腌臜手段?”
芫华也附和道,“我虽从宫里出来,但到底日子短些,这种手段还闻所未闻呢!”
伏良人便笑,“可不是嘛,机关算尽,到底把自己折了进去。像我们信佛之人,都讲究个因果报应,做下的歹事,或早或晚,总有一日要遭到报应的。苏侧妃、芫美人,你们说,是与不是呀?”
苏采女与芫华笑着点头,“自然是了。”
“人呀,终究还是要积德行善。”伏良人干笑一声,意有所指地瞄着苏采女隆起的肚子,“就算不想着自己,也得想着子孙后代不是吗?”
苏采女一凛,不由地抚住了腹中的胎儿,一时失了神。
伏良人好一番敲打,见差不多了,这才挥挥手,示意董莺儿上前来。
董莺儿笑着掀开大红锦缎,“这是良侧妃吩咐奴婢们给苏侧妃与芫美人送来的新年袍子。殿下虽命良侧妃掌管后宫,但良侧妃素来节俭,因而今年除夕的新衣不过每人两件。”
苏采女与芫华一怔,随后面面相觑,她们折了两个人,伏良人竟然还掌管起后宫来了。何况,偌大个燕王宫,过年才给做两套新衣,这不是逗着玩吧?是不是过于节俭了?
伏良人解释道,“今年雨季比往年时间长,收成不好,收上来的赋税便比往年少多了。我想要为殿下分忧,因而过了年关也打算阖宫上下都省吃俭用。”
见苏采女与芫华又是瞪目结舌,伏良人便开始哭起穷来,“咱们燕国地处东北偏远之地,比不得长安肥沃富饶,不过就靠着一点鱼盐薄田征税罢了。”
“那辽西辽东几郡茫茫一片都是草原,牧民又逐水草而居,没什么定处,看见官府收税的要来,收拾好家当骑上马赶着勒勒车就跑个没影儿,巴望着牧民纳税,是一点都指望不上的。”
接着又叹起气来,“再说那海边也是一样,今年雨多,渔民出不得海,也晒不了盐,收成不好,要不是底下压得住,差点就闹出事了!”
“殿下还整日地修陵,哪里不要钱,连带着咱们宫里也没什么银钱了,往后少不得要紧巴巴地过日子。”
伏良人打量了一番空荡荡的大殿,啧啧叹道,“哎呀,原先呀都是苏侧妃、芫美人、周美人和陶美人四个人总在一起,好的像是一个人儿似的,当真令我羡慕。虽说我们伏家在蓟州已是经营数代了,树大根深的,但到底是小地方,没得被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以为是乡巴佬,上不得台面呢。”
她明里暗里地戳点着苏采女与芫华,眼见着她们两人笑容僵在唇边,便噗嗤一下笑出声来,又道,“这突然死了两个,就好像一个张牙舞爪的人突然被砍了一条腿一样,倒令这大殿都空了,嘻嘻......真是叫人感慨呀!”
芫华扯出一丝笑,急于和周子春、青陶撇清关系,“我们自知是外来的,对燕国也是人生地不熟,没什么法子,只能时常聚在一起说说话,以免孤单。”
“谁知道她们两个不知安分守己,好好的美人不做,非要惹是生非,连我们也被蒙在鼓里,倒叫良侧妃误会了!”
“正是。”伏良人宛然一笑,状若无意地提起道,“不知苏侧妃与芫美人有没有听说,那周美人死前,只认下了桂枝汤,说那扁桃仁的事儿另有其人呢。”
苏采女与芫华对视一眼,一副惊愕之态。
苏采女奇道,“无论怎样周美人也是出身官宦人家,怎就能想出这种腌臜手段?”
芫华也附和道,“我虽从宫里出来,但到底日子短些,这种手段还闻所未闻呢!”
伏良人便笑,“可不是嘛,机关算尽,到底把自己折了进去。像我们信佛之人,都讲究个因果报应,做下的歹事,或早或晚,总有一日要遭到报应的。苏侧妃、芫美人,你们说,是与不是呀?”
苏采女与芫华笑着点头,“自然是了。”
“人呀,终究还是要积德行善。”伏良人干笑一声,意有所指地瞄着苏采女隆起的肚子,“就算不想着自己,也得想着子孙后代不是吗?”
苏采女一凛,不由地抚住了腹中的胎儿,一时失了神。
伏良人好一番敲打,见差不多了,这才挥挥手,示意董莺儿上前来。
董莺儿笑着掀开大红锦缎,“这是良侧妃吩咐奴婢们给苏侧妃与芫美人送来的新年袍子。殿下虽命良侧妃掌管后宫,但良侧妃素来节俭,因而今年除夕的新衣不过每人两件。”
苏采女与芫华一怔,随后面面相觑,她们折了两个人,伏良人竟然还掌管起后宫来了。何况,偌大个燕王宫,过年才给做两套新衣,这不是逗着玩吧?是不是过于节俭了?
伏良人解释道,“今年雨季比往年时间长,收成不好,收上来的赋税便比往年少多了。我想要为殿下分忧,因而过了年关也打算阖宫上下都省吃俭用。”
见苏采女与芫华又是瞪目结舌,伏良人便开始哭起穷来,“咱们燕国地处东北偏远之地,比不得长安肥沃富饶,不过就靠着一点鱼盐薄田征税罢了。”
“那辽西辽东几郡茫茫一片都是草原,牧民又逐水草而居,没什么定处,看见官府收税的要来,收拾好家当骑上马赶着勒勒车就跑个没影儿,巴望着牧民纳税,是一点都指望不上的。”
接着又叹起气来,“再说那海边也是一样,今年雨多,渔民出不得海,也晒不了盐,收成不好,要不是底下压得住,差点就闹出事了!”
“殿下还整日地修陵,哪里不要钱,连带着咱们宫里也没什么银钱了,往后少不得要紧巴巴地过日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