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此种格式诗文,老夫闻所未闻,老夫细细琢磨诗文含义,豪放中有含蓄,高亢中有深沉,慷慨悲壮,却又意味无穷,读来荡气回肠,却又平添无数思绪。还有很多滋味,老夫一时也说不清。”

    “老夫观其意境,像是一位历经沧桑,饱受沉浮老者发出感慨。当真是云起所作?”

    刘隅没想到王允短暂时间内,竟然看出这么多含义,还看出这首词作者的身份经历,也不由心中敬佩。

    古人智慧不输今人,诚不欺也。

    不过刘隅并不紧张,他早已经想好了说辞。毕竟这首临江仙乃是明朝三个才子之一的杨慎所作,在这个时代,他大胆冒认,杨慎也不会穿越过来,宣誓版权。

    刘隅目光深邃,行了一礼,应道:“三年前家父离我而去,我年幼无知,日日放浪形骸,而后一日,遇到一位仙风道骨老者,蒙他多日教化,幡然悔悟,这才知道当年自己有多荒唐,想起那些年的荒唐事,如白驹过隙,好不后悔,看江水东流,才偶有所感,得此诗文。”

    王允见他言语诚恳,不似作伪,心中想道莫非真是少年得了高人教导,突然间开了灵智,得了此文。

    还是那位高人所作,他无意中听来的,记在心中。

    “云起可知道,那位老者是何人?王允问道。

    “他教导在下多日后,就飘然而去,并没有留下名讳,只说他道号水境先生。”

    刘隅不得已,只能搬出这个时期的第一隐士,要不自己从一个无所事事纨绔子弟,转变成现在这种模样,谁会信呢?

    水镜先生。

    王允心中一震,竟然是他,他虽然没有和水镜先生见过面,却也听说过他的名声。

    水镜先生为人清雅,学识渊博,不但通晓五经,还精奇门之术。

    朝廷多次想征召他为官,谁知此人一心隐于山林,不愿出仕。

    刘隅竟然能得到水镜先生的青睐,也是一份机缘。

    “敢问云起,此诗文似乎意犹未尽,可还有下阙?”

    刘隅朗声道:“王公慧眼,此诗下阙为,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”

    王允细细听着刘隅朗声诵读,只觉得文意深远,让人意犹未尽。

    他唯恐自己记忆有偏差,拿起毛笔,轻沾墨汁,在纸上轻轻写下。

    写罢搁笔,又读了数遍,双目微眯,仔细琢磨着其中意境,一时间竟然沉浸其中,过了许久,王允才缓缓回过神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