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6章 引蛇出洞(3/4)
这让李儒觉得很奇怪,在这个阶级分明,等级森严的时代,怎会有这样的人存在,
李儒想不通,为此,他还专门派人去刘隅的家乡,去收集刘隅的信息,想要从中找到答案。
派出的人经过详细了解,带回来的消息,不但没有任何解除李儒的疑惑,反而让他的疑惑进一步得到了加强。
由于刘隅如今的皇叔身份,家乡人提起他时,更多的是讳莫如深。不过李儒还是从只言片语中,得到他想要得到的答案。
此人不学无术,品行恶劣,欺男霸女,无恶不作。
从刘隅之前的事情来看,他尊卑观念极重,并没有所谓表现出如今的气度。
对于有人提出刘隅之前是韬光养晦,用自污来败坏名声的言论,李儒嗤之以鼻。
一个所有的行为,都和他成长的环境,密不可分。
如果年少时满是赞扬,他就自信。
如果满是辱骂,他就偏执。
如果满是打压,他就卑微。
如果满是批评,他就自卑。
……
……
刘隅虽然汉室宗亲,可家中早已经没落,他家虽有良田百亩,可在这个时代,根本就没有任何底蕴。
他父亲虽然想振兴门风,才华却有限,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刘隅身上,可刘隅偏偏不成器。
可以想象,刘隅年少时,没少被棍棒教育,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刘隅,才会在他父亲去世后,变得有如此表现。
这根本不是韬光养晦,而是被打压后的报复。
有些人或许无法理解这种行为,可李儒懂,他出身寒门,家境比刘隅远远不如。
他父亲没有读过几天书,却希望自己的儿子,能够饱读诗书。
望子成龙,是每个父亲对孩子最美好的祝愿。
李儒想不通,为此,他还专门派人去刘隅的家乡,去收集刘隅的信息,想要从中找到答案。
派出的人经过详细了解,带回来的消息,不但没有任何解除李儒的疑惑,反而让他的疑惑进一步得到了加强。
由于刘隅如今的皇叔身份,家乡人提起他时,更多的是讳莫如深。不过李儒还是从只言片语中,得到他想要得到的答案。
此人不学无术,品行恶劣,欺男霸女,无恶不作。
从刘隅之前的事情来看,他尊卑观念极重,并没有所谓表现出如今的气度。
对于有人提出刘隅之前是韬光养晦,用自污来败坏名声的言论,李儒嗤之以鼻。
一个所有的行为,都和他成长的环境,密不可分。
如果年少时满是赞扬,他就自信。
如果满是辱骂,他就偏执。
如果满是打压,他就卑微。
如果满是批评,他就自卑。
……
……
刘隅虽然汉室宗亲,可家中早已经没落,他家虽有良田百亩,可在这个时代,根本就没有任何底蕴。
他父亲虽然想振兴门风,才华却有限,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刘隅身上,可刘隅偏偏不成器。
可以想象,刘隅年少时,没少被棍棒教育,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刘隅,才会在他父亲去世后,变得有如此表现。
这根本不是韬光养晦,而是被打压后的报复。
有些人或许无法理解这种行为,可李儒懂,他出身寒门,家境比刘隅远远不如。
他父亲没有读过几天书,却希望自己的儿子,能够饱读诗书。
望子成龙,是每个父亲对孩子最美好的祝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