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年里,她收集的《美食家》。

    国外的美食杂志很多,倪星亦这几年买了也不少。

    相较于《美食家》这本创刊不久的年轻杂志,那些更完善精致,也更吸引人,但倪星亦最终留下的只有《美食家》。

    倪星亦站起身,将书柜里以前中学时候买的一些书堆放到放书的箱子中,然后将这些《美食家》杂志一本一本放了进去。

    还剩最新一期的——

    倪星亦回身,乌韵送她的,最新的那期《美食家》正放在书桌上。

    刚要把这本半摊开着的杂志合上拿起来,放在一侧的手机震了一下,倪星亦碰触着杂志内页的指尖明显蜷缩了一下。

    她抿着唇拿起手机来。

    没等她点进微信界面,屏幕上突然跳转,提示她有来电。

    是乌韵。

    倪星亦没怎么犹豫,就按下了接听键。

    乌韵的声音立刻从听筒里传过来:“星亦啊!”

    虽然在飞机上才认识,但两人一见如故,分开的时候,两人已经互相称呼对方为“乌韵姐和星亦”了。

    乌韵没浪费时间寒暄,直切主题:“我想和你聊一下昨天微博上和你说,有关新专栏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原来《美食家》准备在接下来的一年里,开一个有关国内优秀米其林餐厅的专栏。

    《美食家》是本双月刊,一整年的话,也就是需要有六期的稿子。

    “一年后,我们会根据读者调研以及回馈,决定是否将这个专栏继续办下去。也就是说,这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一个长期专栏。”

    乌韵说起正事来,语速很快:“这个专栏的调研以及前期准备都是我和我手下的两个编辑一起做的。本来准备等我回国后,再一起商量适合这个专栏的美食点评家。我昨天看到你的微博后,着实喜欢,第一时间就将你的资料整理好发送给我们主编。没想到,今早我办活动的时候,那家伙和我说,他已经决定好了人选。”

    “这他看中的那个撰稿人,只是个网红博主。我看过资料了,除了胸大点视频里特别能撒娇之外,毫无特色。我不想我费了那么多心血的新专栏就这么被那种人给毁了。”

    乌韵对这件事着实不满,光听声音都能感觉出那种喷喷不平来。

    “星亦,在飞机上我就看出来了,你很喜欢这本书,而且也懂我们要的是什么。最重要的是,我看了你的微博,觉得你非常适合为我们杂志写专栏。我们的风格以及一些理念十分契合。所以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