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攻占小黄集之后,先锋部队21师留下一个不满编的63团驻守小黄集接应,余部61团、62团、补充团继续向北推进,侯镜如率领军部及暂编56师在天亮之后跟进。

    这样的布置本没有错误,但是随着21师向北持续推进之后,发现八路军的抵抗越发坚决,让21师苦不堪言。

    之前提到过,冀鲁豫根据地的基建工程是由谭林提议,但是由此延伸出来的防御体系却是有副总参谋长亲自部署。

    冀鲁豫地区地处平原,不利于防御,但是以定陶为,定曹、定单两条公路形成一个人为布置的口袋阵,两条公路沿线打造的工事如同两支钳子一般紧紧遏制住来犯之敌。

    同时,在两条公路的夹角区域,冀鲁豫军区修建多道防御工事,虽然不是以钢筋混凝土打造,但却足以让来犯之敌吃足苦头。

    92军军部。

    侯镜如难以控制内心的愤怒:“军令岂是儿戏,朝令夕改,这他娘的不是扯淡呢吗?”

    军部一干人员噤若寒蝉,前不久92军战事焦灼,但是李仙洲来电令92军火速回援,侯镜如这才惊觉八路军图谋甚大,所部兵力被八路军偏师拖延在黄河故道以北。

    为了不使得92军置于危险境地,同时救援集团军本部,侯镜如当即下令部队逐次抵抗,交相掩护撤退。

    幸好当时92军并没有将全部兵力投入战斗,21师三个团处于最前线,92军军部直属队以及暂编56师第一团处于稍后位置,暂编56师第二团、第三团分别布置于两翼,对两条公路线上的八路军做出佯攻姿态。

    按照侯镜如的命令,暂编56师第一团在原地修筑工事,等21师撤退之后,对前来追击的八路军部队进行阻击,而撤下来的21师继续在暂编56师后方修筑工事,以此接应暂编56师。

    布置于西北、东北两侧的暂编56师第二团、第三团接到相同的撤退命令,所使用的战法一样,区别在于兵力的多少。

    92军前线部队整体呈现一个半弧形,在正北、西北、东北三个方向缓慢撤退,直到缩退至与军部汇合。

    这一战法八路军在与日军作战中经常使用,日军对根据地大扫荡,指挥员经常下令所属部队节节抗击,交相掩护撤退。

    众所周知,国军最擅长的是阵地战,然后一旦撤退极其容易形成连锁反应,参战部队往往一退击溃,日军尝尝借此机会乘胜追击,无往不利。…。。

    而在1942年,远征军作战中,廖耀湘率领新编22师面对日军55师团的进攻,给予日军极大打击,自身仅伤亡千余人,将此战法发扬光大,并称之为法式立体滚筒式战法。

    老蒋当时对廖耀湘大为称赞,并让黄埔军校以此经典战例进行教学,试图在国军部队中发扬光大。

    陈又新之前在黄埔军校任职,后来到28集团军担任副总司令之后,将此战法带了过来,这才有了侯镜如的部署。

    结果,在21师撤退之后,92军军部突然受到了侍从室电报,电报中老蒋命令92军在原地固守或选择恰当时机南下,这一下直接把侯镜如搞蒙了。

    别说身处后方的老蒋,就连他这个身处前线指挥作战的军长,都不知道什么是恰当时机,如果一味的等待,在大杨集国军被八路军吃掉之后,他92军的下场自然不用说。

    可一旦执行老蒋的命令,之前的撤退部署将会被全部打乱,侯镜如怎会不发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