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东曲不只吸收了宋金词、大曲、诸宫调的成果,而且也叭收了其他民族流传来的曲调。

    如《虎头牌》杂剧中的〔双调〕套曲就是当时女真族流行的乐曲。

    随着戏曲内容的充产的发展,杂剧角色的分工更趋细密,借以表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。

    由于杂剧以主要力量描写正面人物,正末,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或旦本的主角。

    此外,视剧情的需要,还有副末、贴旦、搽旦、净、孤、卜儿、孛老、徕儿等配角。

    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。歌曲的作用主要在抒情,但是它不只限于主

    人公的心情抒发和咏叹,同时也在重要的场景和关目之中起渲染和贯串的作用。

    曲词一般都本色自然而表成的新诗体。

    它一面有严格的韵律,以符合演唱的要求;一面又要以增句或加衬字,有利于经较自由地表情达意。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,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。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,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,

    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。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

    台效果,叫做科范,简称为“科”,如“把盏科”、“做掩泪科”、“调阵子科”、“内作起风科”等。

    元杂剧在形式上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够完善的地方,如全剧只由主要演员独唱和一本限定四折等。

    它的种种局限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突破,它的某些优点也为南戏所吸收,从而形成了明清的传奇戏。

    至于杂剧的兴盛与创作情况和兴盛原因的话,首先是城市经济繁荣,培养了观众群体(市民)。

    以及戏剧演出商业化,就是交钱看戏、广告争客、勾栏与对棚的竞争,刺激戏剧的发展与提高孕育了出色的演员。

    元代夏庭芝記载“见而知之者”和“闻而知之者”的艺人超过一百一十人。其中元杂剧艺人六十多人,余为小唱、诸宫调、院本、戏文艺人。

    包括上层社会的喜好与提倡文人参与,和敢于创作,这种价值观念转变、脱离正统;勤于创作:生存之道。能于创作:有才力(艺术修养)、有思想(饱经磨难,接近下层)。

    而元杂剧的创作与代表作家的话,我们现在按照时间划分:一般认为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(1300年前后)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。

    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(今北京),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。

    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、王实甫、白朴、马致远等,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;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、宫天挺、秦简夫等,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。

    按照地域划分,一般认为元代的戏剧活动,有两个戏剧圈。